约2820+3860字。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2(教师版)
编号: 编写人: 黄积建 审核人: 执教人: 执教日期:
导学内容与程序 教学方法与预设 导学内容与程序 教学方法与预设
一、导学目标:细腻传神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导学重点: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导学难点: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合作探究,文本解读。阅读第四自然段:★ ★
1、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2、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_______而_______,由_______而_______,由_____而_______。
答案:1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
四、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积累。
完成下列1——4判断题。★
1.“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1.B ]
A.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2.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 [ 2.C]
A.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
B.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
C.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
D.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
3.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3.C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阅读: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4.文中加粗的“这”指代的是[4.C]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C.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3(教师版)
编号: 编写人: 黄积建 审核人: 执教人: 执教日期:
导学内容与程序 教学方法与预设 导学内容与程序 教学方法与预设
一、导学目标:细腻传神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导学重点: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导学难点: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 ★
1、作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请指出二者的相似点。
答: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相似。
2、从全文看,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段文字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四、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积累
研读第五自然段:塘中月色,完成下列判断题。★ ★
1、下面句子加点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富有动感)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字显出牛乳之清)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字赋予主动意识,写 出倩影之真)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弥”字突出荷叶之广之密)
2、“酣眠”和“小睡”分别指( )
A、熟睡和田较少时间的浅睡 B、满月和淡淡的云
C、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 D、黑影和残月
答案:1B 、2C
修辞小常识—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运用通感的例句: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1、2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