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0字。
劝学(节选)
《荀子》
语文组:王娟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教师再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作者简介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学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2、《荀子》
荀子著,共二十卷,32篇。后六篇有人说是其弟子所记。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