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50字。

  《荷塘月色》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导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
  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五、明线: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