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住散文的缰绳<br>
──高考散文写作如何散中求聚<br>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朱立安<br>
自从高考命题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以来,散文以其取材的广泛和写法的灵活受到了众多考生的青睐,不少考场散文以巧妙的构思和优美的文笔从成千上万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然而,也有大量散文因杂乱无章而落马。究其原因,是缺乏逻辑运思,信马由缰,以致主旨不明,不知所云。因此,在高考散文写作中,要引导学生以意驭思,散中求聚,使主题鲜明集中。<br>
高考散文写作如何散中求聚呢?笔者认为,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br>
一、以类聚材。一个话题涉及的内容广、材料多,全部入文,势难聚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对其分门别类。只有找准了材料的“类”,才能找到展开联想的方向,才能找到表现主题的最佳角度。以类聚焦可分如下三步进行:<br>
1.逐层分解话题。话题是由许多具体材料归纳出来的,如同一个面由许多点构成,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构思时要运用演绎思维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小话题,为材料选择奠定基础。如“O的联想”这个话题,运用相似联想可想到太阳、月亮、地球、老井、草帽、枪口等。由这些事物又可想到许许多多与之相关的事物。以枪口为例,可想到巴以冲突、海湾局势、两次世界大战等,可想到它们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痛苦;还可想到猎象、猎鲸、猎熊等,可想到它们对生态平衡的破坏。<br>
2.分类聚合材料。分解话题时想到材料往往是零散而非有序的,这就需要运用概念的有关知识对其分类。如上述的巴以冲突、海湾局势、两次世界大战等可归为“战争类”,猎象、猎鲸、猎熊等则可归为“捕猎类”。需要说明的是,类有大小之分,级有高低之别,对众多的材料可从不同的层次作出不同的归类。如“战争”和“捕猎”又可归为“扼杀生命类”。<br>
3.据类取舍材料。即在分类基础上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材料作出相应的取舍。如对上述材料,若要表现反战主题,则应选取“战争类”,舍弃“捕猎类”;尚要表现维护生态平衡的主题,则宜选取后者,舍弃前者。又如《故都的秋》,作者舍弃游人如织的颐和园和色彩绚丽的香山红叶,选取牵牛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和淡绿的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