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20字。
妙用对比,褒贬自现
——《苏武传》
教学设计者: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高一语文组 刘兆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并体会苏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
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苏武传》塑造的苏武这一人物形象是成功的!这一成功既得益于作者正面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也得益于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同时还与作者巧妙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都有哪些人物与苏武进行了对比呢?
二、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寻找对比
三、课堂探究
探究一:有哪些人物与苏武形成对比?
张胜、卫律、李陵、、、、、、
探究二:这些对比分别体现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一)苏武与副使张胜的对比
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的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比,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二)苏武与叛徒卫律的对比
卫律是汉之叛臣,威逼不成,转而利诱,但苏武仍“不应”,当他这种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时,又转为威胁。对卫律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终于无法按捺而痛斥卫律。他先是指责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