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 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1+阅读技法 小说文本阅读必备核心素养+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2+高考命题点一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2+高考命题点一 情节类题+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3+高考命题点二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3+高考命题点二 人物形象类题+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4+高考命题点三 环境类题+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4+高考命题点三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5+高考命题点四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5+高考命题点四 语言类题+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6+高考命题点五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6+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类题+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7+高考命题点六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2019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7+高考命题点六 综合性选择题与“四向概念整合”解题模式的构建+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一 小说阅读
  ——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涯
  考纲
  要求 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情
  研读 1.考查情况。考纲虽然是对整个文学类文本的要求,高考具体考查的文本还是小说,2010年考查了散文,从2011年开始,连续6年考查的文本都是小说,2017年三套全国卷有1套考查了小说。整体情况看是侧重小说的考查
  2.试题样式。2016年以前高考中小说板块试题样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题,分值25分,命题形式是一道5选2综合性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但2017年有了变化,一道4选1综合性选择题,侧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两道简答题,侧重对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考查。具体表现在: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的考查。常常在以下考点中选择两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赏析人物语言;⑥理解小说的标题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本专题根据高考考情和学情,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准备从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语言、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这六个高考命题点来突破。每一命题点再根据命题情况总结出典题题型,对每种题型从知识储备、解题技巧、规范答题等方面突破,然后形成一套独特的解答小说文本的解题技巧。
  考纲中已经明确了命题的关注点——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高考对小说的命题角度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所以考生需要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小说文体特征与命题点的结合
  (一)小说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二)高考小说选文特点
  通过近几年高考所选小说来看,1 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选取的小小说具体特点如下:
  1.材料以小见大
  小小说的这一特点是就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而言的,小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一般只有几百字,至多千余字。在这短小的篇幅里,不可能反映长时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只能反映生活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朵浪花,只能反映现实生活侧面的某一个闪光点,也就是说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的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不是孤立的,它毕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折射,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角一面来认识大千世界,折射重大问题。小小说篇幅虽小,但它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2.人物形象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受篇幅限制,小小说塑造人物时,主要写主要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等。
  3.情节有吸引力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4.结尾含蓄隽永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小说的质量。结尾往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深刻主题常在结尾处明朗。因此,阅读小小说一定要关注结尾。
  5.主题新、深、辣
  所谓“新”,即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及时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谓“深”,即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
  ……
  高考命题点一 情节类题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情节类题常考查三种题型:概括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题型一 概括情节
  一、核心知识储备
  要概括情节,就要掌握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欧•亨利式: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解题思维构建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
  示例 (2015•高考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2015•高考湖南卷)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2013•高考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明辨
  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理―→抓―→寻”。
  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抓,就是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三)答案需要这样组织——规范答题,灵活运用模板
  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
  高考命题点六 综合性选择题与“四向概念整合”解题模式的构建
  一、综合性选择题解题模式的构建
  综合性选择题一般出现在小说文本的第一题位置,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各种艺术技巧,因此我们要在熟悉各个考点的基础后再进行突破。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小说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选项涉及小说内容的理解、故事情节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艺术手法的赏析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2017年由原来的5选2变化为4选1,选项减少,难度降低,这有利于考生选取思考方向。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题干表述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设置陷阱的方向在题干中已经标明——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相关内容”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环境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艺术特色”包含刻画人物运用手法的判断及作用,情节手法的判断及作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语言风格赏析等。选项设置陷阱类型为:
  1.判断错误类:判断错误一个是对内容的判断错误,一个是对所运用手法的判断错误,都涉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
  2.牵强附会类:就是选项在对设置的内容或艺术特色分析时,牵强附会。
  3.无中生有类:原文没有此方面的信息。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答题时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高考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就是题干要求的“相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选项切片,回归原文找对应
  把各个选项像论述类文本那样进行切片,然后根据标注的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选项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说法,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比对排除,确定答案
  借鉴论述类文本的比对之法进行逐项比对,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下面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天嚣》(文本见本专题阅读技法“文本展示”)为例,分三步具体解答。
  题干: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步
  标注选项敏感点
  (方框内的为敏感点)并切片 第二步
  回归原文找依据 第三步
  比对排除定答案
  A项
  切片一: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
  切片二: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相关内容方面] “小说开头”的第一自然段写风狂暴,“钢架房”的“战栗、摇晃”是人的直觉印象;第二自然段写人的切身感受“渴”,第三自然段写沙的肆虐,因此,内容部分正确
  [艺术特色方面] 写环境的目的就是“烘托渲染”,因此手法判断正确,开篇这种状况的确是“恐怖”的,艺术特色的作用分析也正确
  B项
  切片一: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
  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
  切片二: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切片三: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相关内容方面] “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这一故事情节文本体现的很明显,特别是“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在“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等细节中展现出来,这一情节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项
  切片一: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切片二: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结合] 在艺术特色方面的“细节”,文中开门前的一个问句,在当时状况下,的确是一个语言细节,手法判定准确;在自己生命都没保障的前提下,在救人的关键时刻,心中还想着资料,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可见一斑,切片二对群体人物品行的判断也非常准确。通过分析,可判断出C项正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