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7440字。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的好处,是 的。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一个酷爱读书、 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 ,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A. 路人皆知 涉猎 邯郸学步
B. 路人皆知 涉足 鹦鹉学舌
C. 尽人皆知 涉足 邯郸学步
D. 尽人皆知 涉猎 鹦鹉学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尽人皆知”:人人都知道。“路人皆知”: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语境中没有涉及“野心”的问题,故应选“尽人皆知”。“涉猎”: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涉足”:指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图。语境是说“一个酷爱读书、……博采众长的人”,故应选用“涉猎”。“鹦鹉学舌”: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含贬义。“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根据“……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可知语境中没有说模仿别人的意思,故应选用“鹦鹉学舌”。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D.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题干给出的选择的依据,即没有使用“借代”。B项,“孤蓬”借喻远行的朋友。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A项,“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借代修辞手法。“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阕”代指长安宫阙。“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C项,“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御苑”代长安。
点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把思念托付给明月,让那皎洁的月光带着问候飞向那身处远方的亲人。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固然喜欢独处的生活,但是也不拒绝来客,今有好友来访,心中也是满心喜悦。
C.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暮色降临,月光浮起,微霜点点,远行之人投进旅店,以缓解那行路的颠簸、前程的忐忑。
【答案】D
.....................
4. 杜甫的七律《阁夜》已被打乱语序,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 ②卧龙跃马终黄土 ③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