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道小题,约14160字。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 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 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 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2. 第⑤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⑥段所引用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答案】1. A    2. (1)①这些人和自己上几辈的亲人一样,在社会的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正是他们的努力,给社会贡献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②他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础上的。(2)作者的这句话表达了其对社会底层辛勤的劳动者的亲近和敬意。   
  3. 鲁迅先生的话现在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①我们国家经济还不发达,还有一部分人在社会底层艰难地生活,而有些人却已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让人忧虑的。②无论怎样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不能为了钱而苟且偷生,奴颜婢膝。③生活条件改善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挥霍浪费了,我们依然要考虑这样的消费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作更有价值的投资。④为了发展,我们必须消费,但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不能放纵,为所欲为,冲破法律、道德的底线。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错;C项,文章没有对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的崇敬;D项,“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于文无据。
  2. 试题分析:品味语句的含意,“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这些人和自己上几辈的亲人一样,在社会的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础上的。作者的这句话表达了其对社会底层辛勤的劳动者的亲近和敬意。
  点睛:①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入手,找到他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对主要词语的理解。②从所在的语段、相邻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大多出现在文章或语段的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的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③从特殊的位置入手,即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④从分析修辞入手。⑤从文章的主旨入手。
  3. 试题分析:答此类题的方法:①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②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举例子要做到:具体,泛泛而谈往往没有深度;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吻合,能印证作者(或你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你的例子不能是照抄原文的例子,应是原文之外的另一个事例材料。④写出你自己的评价分析。评价要紧扣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情感;要结合你举的例子;要有自己的看法。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
  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演奏
  B. 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戍卒叫,函谷举         举:举起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钟鼓馔玉不足贵         馔:吃喝
  D.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往往阳狂垢污           阳:明显的
  【答案】C
  5.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B.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
  C.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余既耸然异之。
  D.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