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440+11450字。

  第四单元基础达标卷
  对应学生用书P121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接榫(sǔn)   毗邻(bì)   柁墩(tuó)     穹隆(qiónɡ)
  B.轩楼(xuān)     蚁冢(zhǒnɡ)   倚重(yǐ)      沮丧(jǔ)
  C.屋檩(lǐn)       坍缩(dān)    恍惚(huǎnɡ)    溢出(yì)
  D.关隘(ài)       殷红(yīn)    墁地(màn)     迄今(qì)
  答案 B
  解析 A.“毗”读pí。C.“坍”读tān。D.“殷”读y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帷幕  流璃  混沌  模棱两可
  B.巢穴  捍卫  摞旋  苦口婆心
  C.遵循  提炼  辐射  臭名昭著
  D.拱券  阈值  膨涨  不可逾越
  答案 C
  解析 A.流璃—琉璃。B.摞旋—螺旋。D.膨涨—膨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    ,参以诗词的    ,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A.境界 模型 格调    B.境界 蓝本 情调
  C.意境 模型 情调    D.意境 蓝本 格调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①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 ② 会被修改或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 ③ 要不断学习, ④ 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或变质”, ⑤ 
  ……
  第四单元能力测评卷
  对应学生用书P125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C.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C.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D.“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发展历经波折,历史上经历过两次低谷。传统人工智能受制于计算能力,并没能完成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和并行处理,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较差。2006年,Hinton教授提出“深度络使得人工智能性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进而促使人工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