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课时设计,约13690字。

  第1课时   回延安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掌握相关文化知识。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板书课题)
  二、学法指导
  诗歌阅读学习要点
  内容方面: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
  形式方面: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技巧。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3、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 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4、初步感知
  (1)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诗情。
  解释下面词语。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2)听读【音频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搂定(lǒu)    脑畔(pàn)   糜子(méi)  油馍(mó)
  (3)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点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