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练测课后知能提升:模块综合质量测试卷(2份)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练测课后知能提升:模块综合质量测试卷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练测课后知能提升:模块综合质量测试卷2 Word版含解析.doc

  模块综合质量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
  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之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解析:选A B项,“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表述不当。原文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准确。原文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指的是“被遗忘权”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对抗大数据;且文章并没有提到“隐私权”对抗大数据。D项,“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18•铜陵阜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
  ……
  模块综合质量测试卷(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18•平顶山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享发展,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前提,没有发展,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这种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简而言之,没有“有质发展”就不会有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却在“蛋糕”的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因此,如何在确保“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化解分配领域的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差距,已迫在眉睫。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确保发展惠及不同阶层、区域和城乡居民,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间翻一番;另一方面,要把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确保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平衡性。通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制度安排,通过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确保所有群体、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又要注重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质量指标,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毕其功于一时、一地、一役。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迈进,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或城市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受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等非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单纯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从而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在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告别过于重视GDP的单向度发展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另一方面,重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有污染的GDP,坚持生态为先,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与环境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既有经济增长又有碧水蓝天。唯有如此,发展才会有效,才能共享。
  (摘编自周小毛、何绍辉《把握共享发展要义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展,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
  B.当前,不仅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还要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这样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
  C.因为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地区或城市陷入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D.不能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两个方面都重视才有利于共享发展。
  解析:选D A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展”不准确,原文只肯定了保持中高速增长,但没有信息表明这种增长是“富有质量的发展”。B项,原文并没信息表明“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C项,颠倒了因果,“缺乏发展动力”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围绕着“共享发展”这一话题,从发展的质量、发展中的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