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740+12580字。

  模块综合测试卷(一)
  (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科学技术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以来的顶峰,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如活字印刷术方便了思想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使用于军事等,其中也包括造船业的空前发展。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和海上贸易空前繁荣,这一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成为推动造船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力量和商业力量也对造船业的兴盛产生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儒道哲学和思维方式等常被学界视为束缚科技发展的因素。但如同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所言,“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式社会秩序在早期阶段是有利于应用科学发展的”,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精神气质以许多方式帮助了应用科学,如激励发明就是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做法。宋代造船,不论是船舶数量的剧增,还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国家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漕船和战船制造需要,宋代使用了船模放样技术,即将规定的船舶制成船样,发放各船场依样放大制造。这只有在官府统一管理的高度组织化的船场系统中才能有效推行。公元984年,乔维岳主持制造了中国第一座运河水闸;之后,宋朝在淮南运河和浙西运河逐步推行改堰为闸,大大提高了运河的通航能力。船闸的修造和运行成本很高,而且需要严格管理的维护人员和启闭制度,靠民间力量难以完成。另外,船坞为大中型船只维修提供了方便,而船坞造价高昂,非官府不能营办。
  国家力量在造船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南宋车船就是一例。车船以轮击水,用人踏车,进退自如,代表了当时高效先进的造船技术。唐代李皋已将其用作战船,但南宋以前未见大规模应用。南宋初杨幺起义军和官军都大规模建造车船,使南宋朝廷认识到车船巨大的水战优势,此后在江西建立打造和维修车船的基地,长江下游各处江防水军都配置了车船。宋金采石之战中车船发挥了重要的作战和慑敌作用。车船建造、运行和维修成本很高,在南宋虽然始终是重要的战船,但并未进入民间的商业和交通。
  宋代商业贸易也是推动造船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界一直存在夸大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和小农经济自足性及其对技术束缚的问题。而宋代造船业达到历史高峰和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业贸易的推动。宋代空前繁荣的海上贸易几乎全为民间经营。海船制造的发展也主要是商业力量的推动,甚至南宋海上战船的主要来源也是征调民船。宋代积极鼓励本国民众经营海上贸易,通过市舶条法实现了与海商的分利机制。从国家到商人都建立了成熟的海上贸易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民间造船的热情。
  (摘编自黄纯艳《研究心得:宋代社会的造船业大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宋代包括造船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B.宋代造船业采用了船模放样技术,体现了船舶制造高度组织化、大批量生产的特点。
  C.南宋出现的车船都是官船,这种船技术含量很高,建造、运行、维修的成本也很高。
  D.南宋大规模制造车船,但只用作内陆水上作战,海上与敌作战则全部征调民用船只。
  解析:选B 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与“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之间因果关系表述不当;C.从原文“唐代李皋……未见大规模应用”“南宋初杨幺起义军……建造车船”可知,“南宋出现的车船都是官船”表述不当;D.从原文“南宋海上战船的主要来源也是征调民船”可知,“全部征调民用船只”表述不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指出国家力量和商业力量是推动南宋造船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B.第三段讲述漕船、战船、船闸和船坞的建造,都是为了论证官府对造船业的作用。
  C.第四段重在论证车船的建造和作用,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增强论证上的说服力。
  D.第五段论述商业贸易与造船业的密切关系,宋代海上贸易繁荣,海船制造业发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宋政治懦弱,科学技术却达到历史空前水平,可见二者的发展并非始终是同步的。
  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虽有诸多弊端,但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C.中国学界思想保守,总是夸大古代专制政体、科举制度等束缚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
  D.从宋代繁荣的商业贸易来看,中国古代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但有时并不那么严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
  ……
  模块综合测试卷(二)
  (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C.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