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40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
  3、品析诗歌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培养诗歌朗诵能力,理解诗歌大意,并进一步感悟诗歌。
  2、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感受本诗作者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猜对联,导入新课
  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 春水群殴野老心。
  2、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三幅对联所写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说说理由。
  (二)教学新课
  目标一:温故知新,了解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人们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背景资料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3、文体知识:歌行体
  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歌行属于古体诗。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目标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给不认识的或一字多音的字注音。
  (2)学生大声朗读,熟悉诗歌整体内容。
  2、细读诗歌,疏通文章大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