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小题,约8490字。

  武汉市汉阳区2019-2020学年度下络学情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共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通过吟诵吟唱等方式,古典诗词声调的       ,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       ,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时时温润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思、       。
  A.抑扬顿挫    延伸    引人入胜               B.沉郁顿挫    延伸    扣人心弦
  C.抑扬顿挫    蔓延    扣人心弦               D.沉郁顿挫    蔓延    引人入胜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互联网数字技术与中国戏曲邂逅,我们看到了戏曲载体的极大丰富性。
  B.小小的一枚印章,字数无论多少,笔画的繁简,印文的朱白,皆参差错落,气势贯通。
  C.中国大学积极应对,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
  D.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约定俗成”的规则意识。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他常说自己不是泰斗,是“漏斗”,愿意把东西“漏”给大家;做“大师”容易固化,他要做回到日常生活中创作的“大师傅”。
  B.随着线上建设的不断深化,中国国家博物馆更多知识大门将被打开。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将“飞入寻常百姓家”,普惠大众。
  C.不容否认的是: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不是工具;无论多“高明”的机器都是人造的机器,都是一种延伸工具,不会成为价值主体。
  D.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传播的精准,精细、深耕传播内容,满足观众期待。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①叶圣陶曾主张以“整本的书”为主体来教语文(《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革》)。语文素养好的学生,他们的阅读也常常是“以整本的书为主”,而非仅仅阅读语文教科书式的文选。
  ②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中纳入了“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教育责任,明确了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简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教的是“读一本书的策略”以及“读某一类书的策略”。
  ③整本书阅读,我认为,首要的是——“这个人”“最适宜”(或“最需要”)“先读”“哪一些”。阅读之要,在培育兴趣。指定阅读的著作,有如教程,是针对群体的,重视基本要求,不照顾个人趣味,因而未必能形成个人的经验。如果这本书是“这个人”“最想”“最感兴趣”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不但能读完“这本书”,而且会反复读,如痴如醉,如琢如磨。虽然他读过很多书,但他喜爱的“这几本书”能伴随多年,常读常新,不断有所发现,成为人的精神源泉。这种经历,许多人都有过。当今我们所见到的那些观点和趣味独立的人,一般都和他的阅读史有密切关系。
  ④趣味培育应有的前提是“自由”。有了趣味,就未必需要什么“计划”去督促。比如,“每天30页,四周读完一整本书”,这是针对不读、不会读、不想读书的学生的;想读的人,“一口气”“废寝忘食”,淋漓痛快地读,这个“整本”才“过瘾”,才有意思。有选择的自由,有自由的阅读,然后才是有境界的阅读。一些学生对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思考,远远超过课程要求,每天能读些“和考试无关的书”,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阅读境界。
  ⑤我发现,那些语文素养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有比较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多。这些学生的阅读几乎无师自通。因为善于思考,他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他能整本地读完,有时也未必需要从头到尾地读,或是只关注感兴趣的篇章,找寻不同观点,跳读,找读,回翻,品味,勾画,点评,写札记;他能和教师交流感兴趣的情节或章节,他能关注某本书提出的不同观点,例举自己阅读材料以佐证。甚至稗官野史,在消遣时翻阅,也丰富识见,成就了智慧。
  ⑥当一个人能阅读各种不同的书并能作出准确的批评时,他曾经的“整本书阅读”才会成为有价值的体验。人们会因为各种需要而阅读或芜杂凌乱或无趣无味的书,然而,对一个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而言,所有的阅读都如生命体验,会是有价值的。
  (文/吴非,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整本书阅读”有兴趣、有自由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会“一口气”、废寝忘食地痛快淋漓地读完“整本书”。
  B.读完后,会反复再读,常读常新,不断从中有所发现。
  C.建立自己“读某一类书的策略”,且观点和趣味独立。
  D.每天能读些“和考试无关的书”,对许多方面能思考深刻。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带来哪些好处?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素养好,表达能力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