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
  复习11《陋室铭》《江城子密州出猎》-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复习12《爱莲说》《蝶恋花》-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复习13《王顾左右而言他》《如梦令》-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复习14《公输》《诉衷情》-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复习15《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复习16《邹忌讽齐王纳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docx
  复习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块玉别情》-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复习18《孔孟论学》《天净沙秋》-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复习19《黄生借书说》《天净沙秋思》-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复习20《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水仙子咏江南》-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

  初三古诗文复习(11)---《陋室铭》《江城子》
  作答时间: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一)解释词语。
  ①有仙则名  (         ) ②有龙则灵  (          )  ③谈笑有鸿儒  (            )         ④往来无白丁 (         ) ⑤无丝竹之乱耳 (          )⑥无案牍之劳形(             )
  ⑦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 无案牍之劳形     吾欲之南海
  C. 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⑧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
  (二)句子翻译。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
  1、本文作者是       朝的              。
  2、文章通过对陋室               、               、             的描写和赞美,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展现了                        的高尚情操。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
  ……
  初三古诗文复习(13)---《王顾左右而言他》《如梦令》
  作答时间: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解释词语。
  ①托其妻子于其友   (         )        ②比其反也(         )(         )
  ③则冻馁其妻子     (         )        ④已之    (         )
  (二)句子翻译。
  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3、王顾左右而言他。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
  1.(1)孟子的三个问句的共同点,是都用了___   ____句式。
  (2)孟子的三个问句不能换序,其理由是                                 
  2.顾左右而言他”原因是                                     ,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                                          的样子,齐宣王这么做是想要                          。
  3.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目的是                                    。
  4.与本文不是出自同一本书的篇目是_________、____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  B.《公输》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为学》
  5.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    B.记录孟子言行    C.编年体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孟子对齐宣王的问题中,可看出他敢于批评时政,关心民生。    
  B、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最终使齐宣王心服口服。
  C、从齐宣王态度的前后变化中可看出他认识到了错误 
  D、文章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直接批评。
  7.下列本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的作者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史称“圣人”,《孟子》一书正是记录其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C.孟子的三问语气都十分平淡,且前两问都是闲笔,实际意义不大
  ……
  初三古诗文复习(20)---《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水仙子•咏江南》
  作答时间: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一) 解释加点字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        )    2、最是不济事  (        )
  3.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      4、读《易》至韦编三绝(        )
  5.老吏史苦之(        )             6、反覆诵观 (         ) 
  7.其龌龊亦耐不得 (        )        8、岂以一过即记(         )
  (二) 句子解释
  1.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2.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3.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4.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三)内容理解
  1.本文作者是    朝的        ,是      家、     家。因其号是       ,所以世间多称其为    。
  2.《项羽本纪》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的一篇,作者为     朝的         。
  3.文章第一段提出                                    的观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第二段先用           的论证方法指出                               。接着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         论据,用了            、            的论证方法,,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强调了                    第三段先指出“              ”是“过目成诵”的另一个弊端,然后以         为例从     (正或反)面论证了                  的必要性。又以             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