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二、常见古代文化常识.docx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docx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三:文言文概括分析题.docx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四:文言翻译.docx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五、文言实词.docx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一:文言断句.docx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一:文言断句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试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高考语文高分的突破口之一。
从文言文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重大影响看,文言文学习可说是语文素养这棵大树的根,是源头;从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包括古诗词鉴赏及默写等约36分以上)看,文言试题可称之为阅读中的“半壁江山”;从文言文功底对高考作文以及主观题答题语言水平的影响看,文言素质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另一方面,纵观高考大纲和近年来的高考试卷,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要求的只是浅显文言文,试题难度并不很大,因此文言试题也极易突破,获取高分。
在历年各地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断句、文化常识、分析概括和文言翻译以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等是经常出现的考点,下面就这几个考点的复习备考,作比较详细的讲解。
考点一:文言断句
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大多十分关注。从2014起至2019年,全国课标卷的几套卷子年年都有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文言断句的试题,此外,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等也多年或采用客观题形式或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
以全国课标卷为例,在文段的选取上,往往选取选文中意思较易理解、有少量比较明显断句标志的文段;在个选项的停顿数量设置上,控制在7-9处左右;在各选项错误量的安排上,三个错误选项中,往往是有一处断句错误的有两个选项,另一个选项则有两处断句错误。
解答文言断句题,可分别或综合采用如下方法:
一、凭借文段大意断句。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最好能通读文章,从而力求对断句文段的内容有大致的把握。若能再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以及句意完整与否的角度考虑,那再好不过。一般来说,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它叙了什么事、涉及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它的论点和主要论据是什么;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再根据“曰”“云”“道”等标志性词语和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对每人言语的长短进行分析。
比如下面一段文字:“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粗读一遍,可知文段所涉及的人物有“昔人”及其妻其子,文段所讲的事件是:“昔人”身上发痒,叫他的儿子、妻子搔痒,可他们总搔不到痒处,于是这个人自己伸手去搔,结果一下子就解决了。理解意思后来断句就容易多了:“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
……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 考点二、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要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学生情性,让学生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自2015年开始,古代文化常识题又出现在新课标试卷中,考查的内容出自文言阅读材料之中,题型采取单选题的形式,或直接考查选文中的词语,或考查同选文词语相关的常识。涉及的大多是有关科举考试、职官、称谓、天文、地理、历法、建筑、乐律、礼俗、宫室、车马、服饰等知识。
为了搞好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备考,建议同学们做好以下事情:创设试题库,认真研究题型特点,揣摩命题者的亲睐对象;整理课文和课文注释中的相关文化常识,努力在明白的基础上识记。答题时,除了要根据题目努力联想识记的知识外,还要根据语境分析各项表述是否合理。
总起来说,解答文化常识题,只要能够明白无误地确立了以下两种意识,就能够做到心中有底,从而比较轻松地找出正确答案。
(一)教材意识。所谓教材意识,就是必须明白,试题考查的知识,大部分是以教材为依托的,解答时一定要仔细回想语文课本(尤其是文言课文的注释)和历史课本所学的知识和相关常识。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三卷第11题设置的错项是这样表述的:“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其中的“近侍”一词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一课中就出现了(原文是“(曹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由此不难知道近侍并不是官职很高的人。再进一步根据文本中“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一语分析,可证实该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的说法的错误。
(二)语境意识。所谓语境意识,就是要意识到,试题考查的词语,其正误多可根据上下文语境作出判断,因此答题时要认真阅读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暗示作出判断。例如: 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二卷第11题的错项:“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只需根据文段中“收考子春”的上文“穷究其奸”一
……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
(一)代入筛选法。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如 “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