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25380字。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
  语文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与核裂变发现失之交臂的费米踌躇满志,带领一批科学家在美国艺加哥大球场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反应堆——芝加哥一号(CP-1)。
  B. 十几株竹子,一簇成团,不见平日迎风招展、清新高雅、高耸挺拔、摇摇欲上的风姿,由于雨水压迫,弯腰甩头,借助风力,奋劲抛撒减负,表现出虚怀若谷,坚贞不屈的品格。
  C. 古人说:“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我在漫画写作上,也有今是昨非之感,我的笔应当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
  D. 这种貌似深邃的问题背后,无疑激荡着一股倔强的、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在辨析时首先要弄清语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色彩和风格等,这是解题的基础;然后弄清成语本身的意义用法,从结构、色彩、出处等角度进行了思考推敲;然后结合成语的理解与具体语境相对照,作出正确的判断。
  A项,“踌躇满志”,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句中指与核裂变发现失之交臂的费米失败后重新振作,故成语使用不符合语境。
  B项,“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的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句中用拟人手法,写竹子谦逊精神,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C项,“今是昨非”,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句中指自己的漫画写作应该由过去的人生画材,转向正确的自然画材,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D项,“浩然之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句中指问题无疑激荡着一股倔强的、舍我其谁的刚直精神,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故选A。
  【点睛】成语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      ,     ,     ,     ,     。因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①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
  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
  ③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经典都是这样
  ④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
  ⑤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A. ①⑤③②④ B. ①⑤③④② C. ②①⑤④③ D. ②①⑤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语境前面是说经典经得起重复,也就是反复阅读。应先说②①,由一般的话说多了人烦与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形成对比,以突出经典的主语言魅力。因此排除AB项。由“不但……甚至……”可知,③④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应先③后④,排除C项。故选D。
  【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3.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
  A.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B.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先秦哲学家荀子的美学论文《乐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
  A. “全”与“粹”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美。
  B. “虚”和“实”的出现,是艺术美形成的根本前提。
  C. “全”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地加以表现。
  D. “全”而不“粹”,“粹”而不“全”,都有其局限性。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