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1020字。
《包身工》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材定位】
《包身工》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同时,要关注到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素养目标】
1.了解夏衍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报告文学,积累文学常识。
2.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3.鉴赏并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写作方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赴日本留学,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著有电影剧本《春蚕》,话剧《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集》等。
2.了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相同点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区别在于:其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其二,报告文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法的运用。
3.相关背景
文章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衰败,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困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