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050字。
《百合花》群文阅读、视听整合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设计背景意图:
2020高考题、中考题新鲜出炉,一片哗然,指挥棒再次提醒莘莘学子,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刻不容缓,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现代文阅读,无论文言文还是作文,都在狡黠地考察着孩子,你读书了吗,你真读书了吗,你海量阅读了吗?你思考了吗?你投入大语文的海洋紧紧拥抱生活了吗?如果没有,很遗憾,语文只能给你一个铁青的脸。
在这种形势下,我尝试着一种新的方式来讲授茹志娟的《百合花》:运用各种对比映衬来揭示《百合花》的美,告诉学生,各种文艺形式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用最真实、最美好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百合花》体裁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那么,我们就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多重比较阅读来欣赏茹志娟的《百合花》。
一、人物:《百合花》和《蜡烛》
美丽的意象 美丽的人
(一)细心阅读莱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和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思考问题:
1、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1)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2)小战士和新媳妇:
小通讯员是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对人民的忠诚。他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他朴实、机灵、爱美,并且有着十八九岁男孩子对妇女的腼腆、羞怯神态和心理。
新媳妇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主要的特点是热爱子弟兵。军民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而表现的。
2、请用简洁的语言数说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
(1)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在德军的枪林弹雨之下,贝尔格莱德小城里战火纷飞,死伤无数,生机全无。一位幸存下来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刚刚失去了老伴,又眼睁睁地看着战场上的士兵们一个个地死去,心生悲悯。最终,她站了起来,缓慢地向一个牺牲的士兵走去,她要像一名母亲一样去安葬圣洁的亡灵,她要把自己珍藏45年的新婚喜烛点燃在战士的坟头之上……
(2)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3、想一想两篇文章为什么以蜡烛和百合花为题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