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60字。
《登高》优质课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指引】
《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三篇课文选取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不同体式的诗歌,要在诵读之中体会其不同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聚心头。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
【素养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鉴赏和概括本文沉郁顿挫的语言特点,感受杜甫语言的魅力。
3.鉴赏和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着重把握选取意象,精于炼字,多种角度写景的手法。
4.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 ,自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人物轶事
显赫的家境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