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30字。

  《劝学》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预习新课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字词
  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