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三、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