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50字。
说明类文本,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 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教学为例
一、 生命融合:挖掘对象的生趣
生趣,即生命或生活的趣味。说明类文本教学中,如果悉心引领学生体味说明对象中蕴含的“生趣”,实现与作者言语生命的融合,一定也能让学生实现精神生命的拔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全文四千余字,建筑类专业术语众多,作者在文本开始就列举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随后又抛出了“文法”“词汇”“可译性”,初读文本的感觉便是特征罗列,以及专业术语轮番上阵,但是仔细品味,依然能发现中国建筑在作者笔下所蕴含的生趣。
(一)课前解读:找寻关键点,把握文本意蕴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学生,备文本,备课堂,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教学的环境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解读,挖掘文本的文眼,理出文本的意脉,将之转化为课眼和课脉,一节课的教学也就不会散乱无章,枯燥无味了。
就《中国建筑的特征》来说,关键词是“特征”,文本描写脉络很清晰,无论是特征的罗列,还是“文法”“词汇”“可译性”的解释,都是围绕“特征”写的。所以,以特征作为“课眼”,让学生根据预习对九大特征进行简单的归纳后,便可以引入对文法、词汇和可译性的讲解,作者把建筑特征与文学词汇相连,这一简单的比喻,是作者的言语表现中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于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期望。
说明文教学不能只停留于“体”,教师在课前解读文本时,要更多地融入生活的体验,将科学的理性知识和自身生命的感性体验相融合。真正的语文之美,不是冰冷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心灵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挖掘,发现即使缺少文学性的说明类文本,同样会因为作者内心世界的观照、浸润而韵味无穷。
(二)课堂导入:与生活打通,注重生命融合
优秀的导入在课堂伊始便可引发学生兴趣。说明类文本的导入要从文本内容出发,融合学生和教师以及作者的体验。导入教学中,不要随便找几首学过的古诗或文本,教师读一读或是学生齐读后就引入所学文本,因为学生根本不明白这些诗句与本文有什么联系。因此,一定要注意导入内容与文本的会通,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体悟。
可选择作者故事导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说明类文体描写的对象虽是客观事物,但因为文字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客观的事物就会和人的主观性感情融合在一起。在课程开始引入感性故事,与枯燥的说明相融合,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例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