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00字。

  《促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家蒲松龄,介绍写作背景;
  b)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2、技能目标:
  a)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b)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c)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