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40字。

  《祝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正常情况下应该三课时,学校只录一节课,只能抓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无法展开。
  我抓住了两点,一是在情节发展中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同时落实从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细节、心理等等)和侧面描写(别人眼里)同时来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这样,一个课时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概括加展开分析。
  上课,先简单介绍鲁迅先生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始并且成熟—之后,直接引领学生抽取信息,抓住了几个问题。
  祥林嫂是哪里人?
  姓什么?
  为什么叫她祥林嫂?
  为什么来鲁镇打工?
  她为什么要逃出来?
  在鲁镇做工情况怎样?
  怎么离开了鲁镇?
  然后呢?(不在鲁镇的故事都是虚写的)
  她婆婆怎么逼她改嫁到深山?
  她怎么嫁进去的?
  然后呢?怎么又回到鲁镇?
  回到鲁镇后抓三件事:祭祀,柳妈,捐门槛。
  遇到“我”。
  同时结合这些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抓四次典型的肖像描写。
  勤劳,能干,本分,顽强,勇于反抗,有见识,等等。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定性概括+具体分析。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手法:手法特点+具体运用+表达效果
  《祝福》学情分析
  鲁迅先生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他的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学习他的小说,一定要注意引领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要联系必修一的《纪念刘和珍君》《孔乙己》等作品,加深对鲁迅思想和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要把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交代清楚,改造国民性的认识来源,文学改良人生的主张等等都要给学生交代清楚。时代背景,封建礼教的吃人事例要多举例子,引领学生们理解体会,形成认识。
  学生对鲁迅先生相对较为熟悉,要从初中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等文本中,引导学生结合近现代史了解时代背景,了解鲁迅先生“民族魂”的由来,他的铮铮铁骨,他笔下的经典形象:阿Q,狂人,孔乙己,闰土,到祥林嫂。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问题,这是所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使命。
  学生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等思想略知一二,对于“吃人”的严重性理解不深。对于鲁迅先生小说中每一类人物形象寄托的用意和感情理解不到位,这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鲁迅作品特点给学生交代清楚,否则,就无法体会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
  《祝福》教材分析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