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360字。

  《书愤》教案
  【文本解读】
  收复失地的宿志得不到实现,而国土沦陷的愤懑却一如既往。诗人回忆起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过去,想起自我期许的落空、失地收复的无望。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全诗感情沉郁,齐韵浑厚,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诵读此诗,应体会诗作内容与诗人亲身经历的关系,理解“书愤”的丰富内涵。
  【素养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了解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特点。
  3.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2.相关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3.解题
  ①书:书写
  ②愤:愤慨,愤懑
  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塞上(sài)衰鬓(shuāibìn)千载(zǎi)
  2.解释词语
  ①早岁:早年,年轻时。
  ②那:即“哪”。
  ③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④堪:能够。
  ⑤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3.明晰典故
  ①“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