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20字。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归纳《促织》中的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促织》借古讽今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比较解读两篇小说的意蕴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促织》中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理清《促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 鉴赏《促织》中的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性阅读——察言观色,揣摩文义
(一)导入。
前几年,周迅、赵薇主演了一部很红的“鬼片”——《画皮》,有没有人看过这部电影,网络小说家蔡骏亦写过一篇《画皮》,这些都是改编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有没有想过“可怕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要接触,为什么要学呢?因为这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是我们骨髓里最珍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来学习蒲松龄妙笔下的另一篇小说《促织》,直抵古人的心灵,跟古人交流思想,传承我们中国的文化。
(二)背景知识。
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走进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