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4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课题:《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个性笔记
  1、分析鉴赏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三个特点
  2、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秋的韵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流程】
  1、独学(10分钟)
  【要求】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全文,要求学生坐姿端正读准字音,标清段落。
  【【【任务】
  【】1、从文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2、那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的一往情深?
  (点拨:课文中有最简洁地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吗?)
  3、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
  4、作者选取了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景,展现了一幅幅画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四个字)概括文中描写的画面。
  2、对群学(15分钟)
  【要求】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分工合作完成群学任务;可参观其他小组,可向老师咨询,注意时间分配。
  【任务】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具体来体现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提示:抓住五幅秋景图进行赏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