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3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概括五幅秋景图,了解所写秋天之景。
  2、鉴赏景物,赏析五幅秋景图,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景物美。
  3、揣摩文本,领悟秋景图内涵,体味情与景和谐统一,品味情感美。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听秋声,观秋色,品秋味,将客观景物与作家的主观色彩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本课是散文鉴赏的典范课文,对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体味“故都的秋”画面背后的审美意义,培养人文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提搞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瑞士思想家阿米这句话在屏幕反复滚动出现。
  1.大屏幕:我们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词》,各自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着无数文人的无限情思。在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有了不同的姿、色、声、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片风景,领悟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二、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与作者相识篇
  写什么----整体感知秋景,把握感情基调
  1:作者写故都的秋,但是课文的2段、13段不是写故都的秋,写了哪个地方的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诵读,抓住南国之秋的“润、慢、淡”的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对于北国之秋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