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5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翻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文人墨客,都十分喜爱吟咏秋天。他们笔下的秋,或绚丽或冷清或哀婉或惆怅,总而言之,各有各的美。在初中时代,我们也学过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进行关于秋的飞花令)
(注意积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那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笔下的那个秋天。(板书课题)
2、题目解读
“故都的秋”
故都:描写地点,北平
秋:描写内容,秋景
作者为什么称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呢?
明确:1、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怀念和眷恋之情。(展示老北京图片)
3、走近作者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郭沫若、田汉等组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震动文坛。1930年参加“左联”;抗战时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命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主要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北平的四季》等。
背景探寻
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于30年代初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
1934年7月,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的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了故都的“秋味”,并于次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4、初读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故都的秋,借以展现故都的秋味?
概括出作者用以描绘“故都的秋”的画面。
明确:3—11段
第3段:秋院图
第4段:秋槐图
第5段:秋蝉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