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70字。
《窦娥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把握窦娥悲剧形象及社会意义
了解悲剧内涵、本质、意义
教学重点:窦娥的反抗性反应出的崇高美
教学难点:悲剧文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归纳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悲剧
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窦娥经历的苦难
归纳: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悲剧冲突的实质是人的自然欲望和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
赏析“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感受窦娥的反抗性“斥天”
赏析“三桩誓愿”,感受窦娥,感受窦娥的反抗性“靠天”
归纳:窦娥与黑暗社会的冲突的必然性和悲剧性
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比较
3、悲剧的戏剧性,一方面是性格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是性格内部的冲突
窦娥的“斥天”“靠天”之间矛盾性的认识
归纳:斥天——反抗性
靠天——无奈(悲剧的本质)
悲剧的崇高美在于抗争
四、作业:阅读《哈姆雷特》,做中西方悲剧比较阅读,写1000字读书报告。
《窦娥冤》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生是高一学生,没有接触过元杂剧,学生对元杂剧以及悲剧的文学常识几乎一无所知。这篇课文是教材中唯一的一篇元杂剧,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相关文学常识的唯一机会,所以必须在这节课落实元杂剧的有关知识。悲剧对学生来说,仅有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借助这篇课文,以经典悲剧文论来引导学生解读鉴赏经典悲剧作品,可以让学生对悲剧有理性的认识,超越人物情节等感性认识,对悲剧的界定、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意义有个明确的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窦娥冤》效果分析
从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来看,本教学设计有深度,有新意,突破了一般戏剧教学只注重人物情节的套路,能够将学生的思路步步引入深处。问题设计梯度合理,由浅入深,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和收获。悲剧文论与悲剧作品的结合非常恰当,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走人文本,又能够带领学生高屋建瓴地赏析悲剧,从理论高度观照悲剧,学会了看门道。整堂课诵读、探究、讨论、点拨归纳相结合,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质量较高,思考深入。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
《窦娥冤》教材分析
《窦娥冤》是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目,历来以分析人物形象和悲剧原因为主,很难上出新意。学生对元杂剧这种戏剧文学接触很少,兴趣不大,教学实践中很容易走人俗套老套,学生无论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