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50字。
《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人物和戏剧冲突,明确了我们课本节选的这幕戏可以分为两个场景:一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二是周朴园和鲁大海谈判。那么请同学说说看。课文中的哪个部分让你印象更深刻?(周鲁相认,尤其是认出前的部分。感觉那些台词写得特别有味道,好像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大有深意,但是自己又很难说清楚。)
为什么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会感觉每句话都大有深意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段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连问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对黛玉各方面都十分关心。但,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当然不是。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我说了算!听我的,没错。可见,她的“热情”话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
什么是戏剧的潜台词?就是隐藏在台词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潜台词往往揭示了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东西。而品读潜台词,可以化开人物语言表层的冻土,裸露出他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就
教学目标:一、品读戏剧语言中的潜台词。
二、揣度人物性格,感受人性的复杂。
下面我们就先进入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周鲁相认”场景。我们就从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开始吧。请两位同学表演这个片段。
周: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嗯,(沉思)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改:周: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嗯,(沉思)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
周:(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同学们,比较一下看,改过之后的文字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周朴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