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5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学情分析:由于马克思离我们时间较远,很多学生缺乏对他的了解,通过这篇悼词的学习让学生对于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有深层认知,并初步了解悼词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政治课时会讲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马列主义中的“马”指的那个代表人物?对,就是马克思。可是,由于时代的改变,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就像是一个符号,他的伟大我们又能真正了解多少呢?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幻灯片)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身上的马克思,目光深邃,凝视远方。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伟人生前的波澜壮阔、轰轰烈烈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演说辞——《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
讲话,说明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说明这是一篇悼词。
二、文本分析
1悼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呢?
述其哀、
歌其功、
颂其德。
2标志段落,在文中找出与到此内容相对应的段落?
述其哀(1)
歌其功(2--7)
颂其德(8—9)
补充资料: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识,两位历史巨人结成挚友,共同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了40年。列宁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可以说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悲哀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洞察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但是恩格斯没有一味宣泄自己的哀痛,而是将哀痛隐于字里行间。
3集中分析第一段是怎样表达哀痛之情的,注意品味语言?
(1)、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