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30字。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文本解读】
王安石是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的政治家,《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素养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概括每段的段意。
3.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4.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学习重难点】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号,谥号。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了解文体知识——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3.相关背景
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4.解题
①“答”,
②“司马”,
③“谏议”,
④“书”,
⑤“答司马谏议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