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20字。
《六国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为体会作者的为文意图打基础。
2、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把握文中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结构,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预习
1、苏洵介绍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苏洵立下壮志,发奋读书。1037年,苏洵去京师考取进士不中。1038年,苏洵次年又举茂才不中。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2、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二、自主、合作、探究
1、结合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整理重点实词、虚词。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