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770字。
单元综合练(三)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
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侄儿为国献身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
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还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
(摘编自刘寿堂《书法应有正大气象》)
材料二: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的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的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态美。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法则”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罗中玺《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三: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人文精神的高度和人格力量。
就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不够重视,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
(摘编自马祥和、马锐《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国情怀会影响书法艺术是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可的观点。
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
D.从文化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作品才能不流于形式表层。
2.根据材料,下列对书法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的成就。
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在于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
D.邪怪小巧成就不了书法大家,书法大家必是有思想人格和创作格局的人。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
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
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
D.在书法创作时,书法家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习书者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学舍记
曾 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①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睢、汴、淮、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