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60字。

  2021高考语文复习必备:现代文阅读命题详析
  第一部分 试题呈现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AI创作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家笔下的幻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作为对人类智能的模仿,具备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除胜任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等工作外,目前已经能够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以新作者的身份参与文学生产。1962年,最早的诗歌写作软件“Auto-beatnik”诞生于美国;到了1998年,“小说家Brutus”能够在15秒内生成一部情节衔接合理的短篇小说;进入21世后,机器与人类协同创作的情况更加普遍,各种写作软件层出不穷,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以获得系统自动生成的作品,清华大学“九歌计算机诗词创作系统”和微软亚洲研究院所研发的“微软对联”是其中技术较为成熟的代表;在2016年,人工智能生成的短篇小说被日本研究者送上了“星新一文学奖”的舞台,并成功突破评委的筛选顺利入围,表现出了不逊于人类作家的写作水平。
  吴珊珊《人工智能写作是未来文学形态的先导》
  材料二
  艺术家的作品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呈现,是其心血的凝聚和结晶。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好的作品首先打动艺术家本人。人工智能在创造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时,没有个体意识、个体情感的投入,所创造的作品完全是根据算法来完成的。可以说,它们不曾醉过、不曾爱过,它们对于自己的作品没有感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更不可能被自己的作品所打动。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东西,怎能期望它去打动人类呢?所以,对于人工智能的作品,人们的评价并不高,更倾向于视为一种由机器或算法完成的文字游戏。它可以逼真模仿,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甚至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但在自我意识、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导致它的作品从根本上讲就不是其自我意识、自我情感的表达。
  王文革《光明日报》
  材料三
  突破当前的诠释学理论,用新的理论去诠释人工智能文学作品,是解决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诠释困境的途径之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有不少学者提出不能用传统的理论来衡量网络文学,因为包括人工智能文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其创作、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明显不同于传统文学。王峰教授的《人工智能模仿:新模仿美学的起点》中指出,人工智能模仿不同于人类模仿。人类模仿要达到对被模仿对象的再现,而人工智能是功能性模仿,即对人功能的展现。这一模仿开启了美学的新方向,它不能被纳入传统模仿论的研究范畴,但由于有与人类模仿的对照关系,仍可以纳入模仿美学的研究范围。对于人类模仿,审美与艺术是一种特殊能力,是以整体能力为基础;而人工智能的审美与艺术成就,是建立在可计算功能的基础上,虽然可以说它能够思想,但人工智能终究是没有心灵之物。我们只需要给人工智能模仿一个外部标准即可,不需要运用心灵、意识诸如此类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是人类模仿的范畴,并不适用于人工智能模仿。但问题在于:人工智能文学达到人类中等的文学创作水平之后,它该如何往前推进?在强调新的美学理论或文学理论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与传统理论的对接问题,因为人工智能文学仍属于文学范畴,继承与创新是网络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关键问题。对于人工智能文学来说,如果不考虑心灵等因素,它的深入解读问题怎么解决?“文学是人的文学”, 以及黑格尔说过的“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 是否就失去效用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王泽庆,孟凡萧《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困境及其出路》
  7.下列对材料中“人工智能写作”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能够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以新作者的身份参与文学生产,甚至可以超过人类作家的写作水平。
  B.艺术家们的作品蕴含了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倾注了大量心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