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556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安娜)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诗是言志的,是显意识的,像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份深厚博大的感情令人读来心里一阵发热,这就是诗的好处。但词更微妙,它常常在表面所说之事、所抒之情以外给读者很丰富的联想。所以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词之所以产生这种微妙的作用,是因为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的“双性人格”,这是从《花间集》就开始了的。花间词用女性形象和女性语言来描写女子的感情,但其作者都是男性。如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因为屈原也曾以女子自比,“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而且,当男子求取科第仕宦而不得的时候,其感情与女子那种“弃妇”的悲哀也有暗合之处。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双重的语境”。早期文人词产生于西蜀与南唐,相对于五代乱世的中原而言,西蜀与南唐的小环境是安乐的,是可以听歌看舞的;但从大环境来看,北方政权对这些小国有强大的威胁,其前途很不乐观。冯延巳《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饶宗颐先生评价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南唐是一个必亡的国家,作为宰相的冯延巳,内心有沉重的负担,朝廷中又有主战主和的纷争,他有许多抑郁和痛苦是无法对别人说的,而这些无法说清的东西居然就在写美女和爱情的词里无心地流露出来了,这正是词微妙的作用。
  词的这种作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有的时候,它来自“语码”的作用。所谓“语码”,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语言的符码,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媒介。如“蛾眉”这个词,常常使人联想到屈原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有的时候,它来自“显微结构”的作用。南唐中主李璟的诗句“菡萏香消翠叶残”如果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行不行?从表面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后者的“荷花”“荷叶”完全是写实的,不给人以言外的联想;而前者就不同了:“菡萏”出于《尔雅》, 它是古雅的,与现实之间有一个美感的距离;“翠叶”的“翠”不仅仅是颜色,还使人联想到翡翠、珠翠等贵重的东西。“菡萏”的古雅、“翠叶”的贵重、“香”的芬芳,所有的名词都指向一种本质的高贵美好,但连接它们的动词是什么?是“消”和“残”,那是一种无情的摧毁。所以这一句让王国维联想到了《离骚》的“众芳芜秽”和“美人迟暮”。
  正是由于词这种体裁具有引人产生联想的微妙作用,所以在那些具有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阅读背景的读者之中也产生了一种期待视野,他们总是渴望从中读出属于男性的对建功立业的感慨,而不仅仅是对美色和爱情的描写。这就需要善于仔细体会词中有没有那种“语码”和“显微结构”的作用了。
  (摘编自叶嘉莹《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微妙之处在于其往往能带给读者丰富的联想,而诗是显意识的,缺少这样的微妙。
  B. 温庭筠在“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中借女子梳妆之事表现了仕宦不得的悲哀。
  C. “荷花”“荷叶”等写实的意象缺乏与现实的美感距离,无法给人以言外的联想。
  D. 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词语作放大式的处理,从文字背后发掘出隐含的信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然后从词的表现特点和语言功能两方面进行分析,思路清晰。
  B. 文章基于对诗、词的对比分析指出词“要眇宜修”的特点,又探究了其形成过程。
  C. 文章对于典型诗句进行了具体分析,又引述他人的相关解读,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D. 文章在传统诗词赏读中,引入“语码”“显微结构”等专业术语,增强了理论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冯延巳写饮酒的词作也饱含家国之愁,可见词并非不能言志,只是表现得并不显豁。
  B. 如果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作者与读者之间就难以借助“语码”实现有效沟通。
  C. 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蕴丰富,体现了“双性人格”。
  D. 评赏诗词的阅读视野,应由读者期待等个人视野与创作环境等历史视野结合而成。                               
  (二)(白云霞)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1月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
  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在具体资源配备上,强调三个“一流”和一个“优先”,即“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和“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在培养模式上,《意见》既提出了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