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480字。

  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勇
  君子之道早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行为典范。而在君子的德行中,“勇”又受到相当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方面,“勇”的观念与战争时代的背景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君子之勇”的内涵随着儒家圣贤的诠释和践行,也展开了十分多元和丰富的维度。
  儒家思想体系中,“仁”乃全德,统摄其他所有的君子之德。换言之,真正的君子之勇,是统摄于仁的目标之下的,是为实现和维护仁义而产生的顽强刚毅的意志。孔子提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强调“勇”对君子人格不可或缺只有勇且有仁的那些人,才称得上是君子之勇。孔子面对陈蔡绝粮和匡地被围的绝境,依然弦歌不辍;孟子敢于挑战权威,“虽千万人吾往矣”;司马迁面对汉武帝盛怒,敢于出面舍身辩护;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毫不动摇慨然赴死……究其根本,皆是因为他们内心里对于“仁”的信念的笃定不移,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人生信条。
  随着“勇”的观念的普遍化,其内涵也日益丰富。人们逐渐将“勇”纳入“礼”的范畴讨论,指出缺乏礼的指导和规范,以血气论勇、以武论勇,“勇”就会生乱。孔门弟子中子路问到“君子崇尚勇敢吗”时,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事实上,子路之勇是外发之勇、血气之勇、勇武之气,表面上看是一种值得赞美的道德,事实上却是君子需要戒惧、警醒和超越的。君子崇尚“勇而有礼”,因为“礼”所表达的,是一种敬畏之心。勇而有礼,恰恰说明君子之勇并非自大狂妄,而是在敬畏的同时有所承担。
  勇有大勇和小勇之分。孟子认为“小勇”即匹夫之勇、一夫之勇、血气之勇,“大勇”即文王之勇、武王之勇,目标在于除暴安良、安天下民。由此可知,君子之勇一定是大勇而非小勇。君子之勇,是使命担当,是心怀天下苍生,是苏东坡所说的“其所挟也大,其所致也远”,是鲁迅所言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另外,君子之大勇其实还包含了“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着和定力。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正是君子之人格进阶目标所在,无一不是内心强大之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正是基于对天道的了悟和通达。
  知耻而后勇。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缺点也是需要勇气的,君子的道德功夫在于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境界。“日新之谓盛德”,因此才能“日三省乎己”“闻过则喜”,坦坦荡荡。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之勇,是因为他们着眼的是自己人格的突破与提升,并不怕颜面有失。
  君子之勇,是君子仁爱、礼义、自省自律、诚意正心的人格呈现,也是君子在漫长的成长和自我锻造中铸就的磅礴之力。
  (摘编自《学习时报》 2021.1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子之道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行为典范,而其中最受重视的“君子之勇”的内涵更是具有十分多元和丰富的维度。
  B.“勇”是顽强而刚毅的意志,是为实现和维护仁义而产生的,它统摄于仁的目标之下,对君子人格不可或缺的。
  C.仁者比勇者来说是更为难得,因为仁者的内心必须具有勇气,但不是所有的勇者都是具备君子仁义之德,君子勇且有仁。
  D.中国历史上的名士先贤们或安时顺命或刚直不阿或慨然赴死,皆因他们内心有对“仁”的笃定信念,是真正的大勇之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列举众多古今名人的言论及事例,通过对他们精神内涵的分析梳理和评论,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表达观点。
  B.文章首先提出“君子之勇”的概念,接着从“有仁”“有礼”“大勇”“知耻”等几个方面对 君子之勇进行全面论述。
  C.文章在论述“知耻”时引用子贡关于君子改过的评论,使说理更加深刻、思 辨 ,论证严 谨准确,文章更有思想深度。
  D.孔子身处绝境而“弦歌不綴”,子路却“暴虎冯河”。文章将孔子和子路进行对比,意
  在强调君子需“勇而有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君子之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不过是小勇,匹夫之勇,而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才是大勇,君子之勇。
  B.君子之大勇要求人沉着和有定力,君子对天道了悟而通达,他们内心强大,面对大事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C.在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名号和利益的诱惑,多数人难以摆脱。能不以贫贱富贵累其心者,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君子之勇。
  D.有君子之勇者,能“知耻而后勇”,他们不回避自己的缺陷,不怕颜面有失,而是努力提升完善自己的人格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4〜6 题 。
  材料一:
  全国总人口为 144349737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 2 05 3872
  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全国人口中,0—14 岁人口为 253383938人 ,占17.9 5 % ;15—59岁人口为 894376020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0635280人,占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一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儿童上升4.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