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800字。

  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古诗文(36分)
  (一)(12分)
  1. 默写
  (1)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夏日,黄昏时分,我们走进鲁迅公园,看到湖中美景,可以用《答谢中书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所见景象。
  【答案】    ①. 江入大荒流    ②. 蒙络摇缀    ③.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 夕日欲颓    ⑤. 沉鳞竞跃
  【解析】
  【分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络、缀、颓、竞。
  (二)(11分)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 【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人名)。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从古代先贤的身上找到了归属感,【甲】诗中“________”一词,用了伯夷、叔齐的典故,作者把二人引为知己,表达了自己
  _____________的人生选择;【乙】文中作者以“________”为楷模,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答案】2.     ①. 宋代    ②. 范仲淹   
  3.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4.     ①. 采薇;    ②. 隐居不仕;    ③. 古仁人;    ④. 忧乐天下(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2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乙文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本文是作者应自己的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以,因为;翻译时要注意互文的修辞,前后两句互为补充。
  【4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乙文中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为: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理。表明自己要以古仁人为楷模。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作者的政治抱负是以天下人之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先忧后乐。
  【点睛】译文:
  乙: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1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③,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①祁黄羊:晋国大夫。②解狐:晋国大夫。③尉:军事长官。
  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谁可为之(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