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650字。
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像学术界一样,中学语文教学也曾长时间地做着削鲁迅作品之“足”以适既定的政治立场之“履”的“能事”,以致造成了种种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而为了配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鲁迅,教材所选的某些有关鲁迅其人的课文,也常常不是引导学生向深广的境界去探讨,而是误导学生走向简单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至今仍作为重点课文的《琐忆》。该文引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来作为鲁迅全部人格的写照。这是对鲁迅的一个完美定格呢,还是简单化地贴标签呢?如果全部鲁迅仅止于此的话,那么,“两边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同样为我们所熟悉的话语又怎么解释呢?丰富、深邃、伟大的鲁迅就这样泾渭分明、非此即彼吗?
曾几何时,鲁迅被蒙上了太多太多的光环,甚至被人为地制造成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被限制在几个“家”几个“最”的范围之内;中学语文教学不厌其烦地把这种既神圣化又简单化的鲁迅完全彻底地贯串在教育过程中,灌输在一代代学子的心灵中。难怪鲁迅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很多人的心中?难怪有那么多现代中学生对鲁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无法消除的隔膜?今天的语文教学,是到了也应该更必须彻底告别这样灌输式简单化教学的时候了。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学习鲁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必定是丰富多彩的。笔者以为,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应带领学生把鲁迅当作一个“人”(不是神)来学习;当作一个“痛则大叫,怒则大骂,乐则大笑”的鲁迅,一个富有喜怒哀乐的鲁迅,一个有大爱大恨的鲁迅来学习。他生前是最讨厌造神的。他一直代表着平民阶层,批判一切专制权威。他的心目中绝对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权威或偶像。因为,任何“建立在自我神化基础上的权威性、教化性的语言背后,正隐藏着一种专制的危险”(钱理群语),鲁迅一生都在坚决彻底地反专制,反奴化。
他曾不止一次地坦然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历史的“中间物”(其实,任何人都是历史的“中间物”),甚至坦然承认自己内心有许多“鬼气”。在一篇名为《导师》的文章中,针对许多青年要寻找所谓“导师”的现象,他曾直截了当地说“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因为,自己的路,只能靠自己来走。
正如钱理群所说,“在鲁迅的观念中,‘把人当作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与尺度,这也是他观察与思考一切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所以,我们必须让鲁迅的形象在中学教学中彻底告别为先生所深恶痛绝的神化做法,还鲁迅以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面目。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让当代中学生初步理解作为一个中国现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独具个性的“人”的典范的鲁迅,让先生在二十世纪初就大声疾呼的“立人”的强烈愿望,能够在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中得以真正实现。
(摘编自管然荣《永远的白话文经典——试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据既定的政治立场,削足适履,是长期以来造成鲁迅作品误读的原因之一。
B. 因为有太多 光环,鲁迅因而被人为地制造成了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
C. 鲁迅本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有大爱也有大恨。
D. 鲁迅是坚决彻底地反对专制和权威的,他主张青年人自己的路要靠自己来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结合具体例子,对鲁迅理解简单化、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B. 针对应该如何学习鲁迅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的观点。
C. 文章两次征引钱理群的话,对鲁迅对将自己神化的做法深恶痛绝进行了充分论证。
D. 文章分析了造成鲁迅作品误读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是丰富、深邃的,从教学的角度,准确理解鲁迅,教材应承担好选文的责任。
B. 只要改变灌输式、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鲁迅的隔膜就能够彻底地消除掉。
C. 鲁迅是独具个性的“人”的典范,语文教学有责任让当代中学生对此有初步理解。
D. 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体现了先生“立人”的主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鲁迅被蒙上了太多太多的光环,甚至被人为地制造成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柳畔鸳鸯作伴,花边蝴蝶为家。”蝴蝶离不开花儿,花儿也离不开蝴蝶,蝴蝶与开花植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典范。那么,地球上是先有蝶还是先有花呢?以前科学界认为:虹吸式口器的出现是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然而,荷兰进化生物学家蒂莫•范尔代克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蝴蝶扮演着关键的授粉角色,但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蝴蝶就已存在。只不过在进化的早期——大约2亿年前蝴蝶刚出现时,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