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880字。

  高二年级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问题,自从19世纪英国两位著名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和T.S.艾略特作出定义以后,似乎已成定论,前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最好的东西”,而后者则用“成熟性”、“广涵性”、“普遍性”等特性来界定文学经典。他们都是依据文学本身的特质来确认文学经典,而未曾考虑过还能有别的衡量标准。
  这一格局到20世纪70年代却被彻底打破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发现,在谁能入典、谁不能入典的问题上体现着文化权力的博弈:以往的文学经典几乎都是出自去世的、白色人种的、欧洲的、男性的作家之手,而活着的、有色人种的、非欧洲的、女性的作家则被一道无形的障壁阻挡在外。显而易见,这一“经典壁垒”是建立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级歧视、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厚古薄今的偏见之上的,它体现着性别、种族、穷富、地缘等等之间文化权力的较量,带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意味和色彩。由此看来,决定着文学经典的因素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本身,更在于文学外部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力量。
  这一案例说明,在固有的理论中往往存在着某种空白、沉默和缺失,它像病人所表现出的“症候”,昭示着体内某种病患,读者必须像医生诊断和治疗病患一样,依据这种“症候”去查找和解决这一理论中隐含的问题。阿尔都塞将这种阅读方法称为“症候式阅读”。 这是他在解读马克思著作时提出的,他指出:“所谓症候阅读法就是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且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即在文本阅读中要发现其存在的症候,不能只用“看”的方式直接理解文本内容,而是要通过作品中空白、断裂等部分寻找真实的动机与隐藏的涵义。譬如马克思在阅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时,发现了他们在“劳动”问题的表述上存在的沉默、缺失和脱漏,导致了对劳动力买卖、剩余价值生产等实质性问题的遮蔽。马克思在查验和诊断古典经济学这些“症候”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概念、剩余价值理论等,进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可见,“症候式阅读”将发现阅读对象的空缺和疏漏作为把握和解决更大问题的契机,恰恰显示了一种理论的生产性和建构性。文化研究兴起以来对于马修•阿诺德和T.S.艾略特等人的传统的文学经典论采取的正是“症候式阅读”,发现了在其背后潜藏着一个被遮蔽的巨大理论空间,围绕文学经典的重建推动了文学批评模式的更新、文学理论观念的深化、文学概念范畴的陶铸和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显示了极强的生产性和建构性。
  还值得注意的是,阿尔都塞不仅高度赞赏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所作的“症候式阅读”,而且指出对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也可作如是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生产性、建构性地激发对于对象的反思,从而推动进一步的建构、创新、开拓。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对已经颇有时日的“文学经典之争”再作一番“症候式阅读”呢?是否可以从根据文化权力来求解文学经典的流行见解中寻得某种沉默、空缺和脱漏,进而发现更大问题的入口和起点呢?
  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的文学经典论做出“症候式阅读”,进行新的理论生产和建构。蒋继华认为在文学经典问题上相互对立的两种意见,其背后都隐含着因身份诉求而产生的焦虑感。朱晏以茅盾文学奖为例,指出当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针对获奖者文化身份的“承认的”不无干系。王雅琴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例,认为在世称“文学经典摇篮”的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一百多年历史中,东方和女性的作家始终是作为西方人想象中的“他者”身份而出现的。
  (摘编自姚文放《症候与生产: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国著名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和T.S.艾略特依据文学本身的特质定义“文学经典”,并形成了定论。
  B.文学本身以及文学外部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力量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成为文学经典的关键因素。
  C.固有的理论中的某种空白、沉默和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读者可以此为依据查找和解决理论中隐含的问题。
  D.“症候式阅读”以发现阅读对象的空缺和疏漏为契机,把握和解决更大问题,显示了理论的生产性和建构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19世纪英国诗人对“文学经典”问题的定义入手,文中论据横跨中西,显示了开阔的学术眼光。
  B.作者以马克思为例,证明了对传统文学经典论采取“症候式阅读”能产生极强的生产性和建构性。
  C.文章叙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对“文学经典”的不同看法,从而引出了“症候式阅读”。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思路清晰,语言精炼简洁,富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尔都塞高度赞赏“症候式阅读”,认为这样就能生产性、建构性地激发对于对象的反思,推动进一步的建构、创新、开拓。
  B.性别、种族、等级等方面的歧视和地域、时代的偏见体现着文化权力的较量,带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意味和色彩。
  C.“症候式阅读”反对用“看”的方式直接理解文本内容,主张通过作品中空白、断裂等部分寻找真实的动机与隐藏的涵义。
  D.蒋继华、朱晏等研究者运用“症候式阅读”从不同角度解读传统文学经典论,进行新的理论生产和建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而新冠病毒的感染死亡率约为2%,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