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890字。
绝密★启用前
2022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真”,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善”与“美”,也是一种理性能力。我们把前者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理性称为“科技理性”,将后者以社会人文为对象的理性称为“价值理性”。
追本溯源,在人类早期古代朴素思维中,无论是古希腊的“善”还是东方儒学的“真善美”,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有两个来源: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界正是受制于“逻各斯”而运行,所以“逻各斯”也指人们把握规律、信奉秩序的逻辑思维,肯定人类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心灵与思想,“努斯”能使人的灵魂超越来缚,追求无限自由。“逻各斯”对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了理性认识世界与追求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
东方儒家文化在高扬价值理性的同时,也包括了科技理性。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以价值理性为目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比如,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与修心养性,正是通过“格物致知”实现的,可见“求知”是“求善”“求美”的途径。儒学文化秉持“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的信条,“德才皆具”诠释着德性与知性、价值与科学在儒学的统一。
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真”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崇尚科技曾一度成为近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甚至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尤其在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更是开启了张扬科技理性的时代,处处彰显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界以“善”与“美”,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然而,近代以来,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
科技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但我们不能滑入科技决定论的泥潭。在缺少价值理性规导下,科技有可能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珒意征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过多占有自然领地与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卢梭对科技批判道,“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至臻于完善而越发腐败的”。海德格尔深刻反思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存在意义的冲击,他质问道:“在技术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还能有家园?”
价值理性能够赋予科技理性以价值引导和合理规划,以“人的尺度”去把握“物的尺度”,通过对人性与生活真谛的把握引领人类发展的意义方向。科技理性无法充盈人的意义世界与精神家园,这需要依靠价值理性文化的熏陶。托尔斯泰曾向科学领域寻找生活意义,遗憾的是,他发现生命只不过是微粒的暂时聚合,会随着微粒相互关系的消失而了结。所以,他得出结论:科学知识不仅不能给予生命意义,而且还会摧毁任何可能的意义。
脱离科技理性支撑的价值理性犹如“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子”,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建立在科技理性“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从而以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
(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儒学中的科技理性是为实现其价值理性而服务,所以其在儒学系统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B. 近现代社会曾一度崇尚科技,几乎视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而科技化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C. 科技理性的凸显,弘扬科技理性的时代的到来,促使着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的主导。
D. 价值理性之所以能在充盈人的精神家园上发挥独特作用,是因为其崇尚“善”与“美”,表达的是主观价值的合理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遵循提出概念、引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思路,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B. 文章深入分析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C. 文章引用卢梭与海德格尔的话,强调了科技与艺术对人类精神及灵魂的腐蚀,提醒人们对科技发展保持警惕。
D. 古希腊文化及东方儒家文化中关于理性的表达,为后世提倡价值理性与科技理性统一提供了哲学基础。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一项是( )
A. 中国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采用“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加密等技术,使我国核电行业迈向数字化新阶段。
B. 统筹好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更大支撑与引领作用。
C. 在2021河南春晚中“出圈”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运用5G+AR的特效,将舞台歌舞放进了博物馆虚拟场景,呈现了多样态的大唐文化。
D. 郑州市强调运用对接国际的话语体系和现代技术手段,挖掘大河村遗址的文化价值,全面讲好仰韶文化、黄河文化故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所以其在儒学系统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以价值理性为目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可知,只是交代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并没有说“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属于无中生有。
B.“而科技化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八段“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可知,科技化不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C.“科技理性的凸显,弘扬科技理性的时代的到来,促使着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的主导”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五段“尤其在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更是开启了张扬科技理性的时代,处处彰显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可知,应该是“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开启了张扬科技理性的时代”,而不是“科技理性的凸显促使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的主导”,属于因果颠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新社记者:河南为何会发生极端强降雨?与全球气候变化是否有关?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河南省近期极端强降水事件是发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七下八上”的北方降水集中期,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协同作用的直接结果。
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大量研究已证实,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