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时,约5560字。
促 织
湘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欣赏曲折跌宕的情节,把握小说的结构特色,从而理解其社会意义。
2.仔细品读,体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感受作者所寄予的悲愤与无奈。
3. 掌握课文所规定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些文言词语。
教材分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看似荒谬怪诞的故事,却渗透着作者多少悲愤和无奈。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教学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曲折跌宕的情节,把握小说的结构特色,从而理解其社会意义;二是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体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感受作者所寄予的悲愤与无奈。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通读全文: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教师指导,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