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
24、促织(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难点)
2、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行动、神态描写。(重点)
3、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重点)
4、以喜写悲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
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 、简介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1、作者
蒲松龄(1640—1745),清初文学家。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经常供茶水听故事。由于科举失败,他倾毕生精力、满腔愤气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表达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
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夭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聊斋”,作者的书斋名;“志”,记述;“异”,怪异之事。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郭沫若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3、欣赏歌曲《说聊斋》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牛鬼蛇神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你说当时的社会奇怪不奇怪?不信,我们就来看一只小小的蟋蟀,它到底有多大能耐?!
三、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1、接力朗读,复述故事
A、提问:本文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B、接力朗读
规则:分男女两队,一男一女轮换,如有读错音的由下一个接着读,看哪队用的人少。先推荐男女各一位带头人,选好自己的队员,安排好次序。朗读时注意倾听。
C、正音(见多媒体)
D、复述故事内容
E、最后一段是否属于故事内容?这种写法跟古代哪部作品相似?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原句回答)答后齐读。
明确:“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刺贪刺虐”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F、说说故事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的妙处?
四、重点朗读6、7段
1、提问:你认为本文最扣人心弦的是哪几段?男女同学分别齐读6、7段,说说这两段哪些地方写得精彩。
2、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依次填入空格处。并说说其作用。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后来,强大的“蟹壳青”来挑衅,成名心想自己的蟋蟀根本不是对手,感到( ),但不料竟大败它,于是( )。这时一只鸡来了,蟋蟀成了爪下物,成名( ),但始料不及的是蟋蟀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跳上鸡头盯住鸡冠,成名更加( )。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 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