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460字。
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
语文
2022.06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_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分。耶稣教的神只是一班穷叫化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做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这番话似乎有些玄妙,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密罗斯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慢慢走,欣赏啊”一人生的艺术》)
材料二:
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敢说把生活全内.容包举无遗,最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人怎样会活得无趣呢?第一种,我叫它做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开拓余地。第二种,我叫它做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这种生活是否还能叫做生活,实属一个问题。所以我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然而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
趣味之必要既已如此,然则趣味之源泉在哪里呢?依我看有三种。
第一,对境之赏会与复现。人类任操何种卑下职业,任处何种烦劳境界,要之总有机会和自然之美相接触。只要你在一刹那间领略出来,可以把一天的疲劳忽然恢复,把烦恼丢在九霄云外。倘若能把这些影像印在脑里头令它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亦可以发生与初次领略时同等或仅.较差的效用。人类想在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耶稣教将“神”看作肯施舍的“财主佬”,哲人将“神”当作会创造、会欣赏的艺术家,从中可见哲人更尊重“神”。
B.生活愈美满,情趣才会愈丰富,因此,美满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人生的情趣,从而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C.因为缺少生活的趣味,“石缝的生活”“沙漠的生活”已不能再叫做生活了,而趣味实则是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的。
D.把美的影像印在脑里头令它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对“美”的感受会逐渐衰退,可见这未必能让我们在烦劳生活中得到趣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与肉体需求完全矛盾的,只要摈弃全部的肉体需求,就一定能成为最上的理想。
B.用艺术的视角去欣赏,倘若能达成情趣人生,做到“无所为而为”的自由,就能通向人生真善美相贯通的境界了。
C.比生活内容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中诸如自由开拓、变化创造这样的生气,因为这些能产生出生活中源源不断的趣味。
D.努力学会调整心境或改善精神状态,是能帮助自己从对现实环境的“不满”中脱离出来,从而进入理想境界的。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生活清贫,老屋破旧,归有光仍能“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感受“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美景。
B.夙愿无法在污浊的现实中实现时,陶渊明便愤然归隐,过着“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
4.梁启超和朱光潜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伟大的作品往往能洞察“现实界”,却在同时也能赋予深刻的力量去勇敢地面对命运、追求“理想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这一人物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换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招凉,还起身杂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
“翠翠,不要怕!”
翠罩说:“我不怕!”
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
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