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950字,答案扫描。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 一 语 文
2022.06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 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 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 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 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应该属于文化范畴,不是土木绿化那样简单,它属于上层建筑,反映了一定的意识 形态。
中国园林首重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与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亦就是说园林的设计者有这种思想感情,才能创造出他理想的园林。中国园林的那种闲适幽雅,并寓之以德的超世脱俗的情调,也许可说是主导思想吧!要表达这种境界,就要用许多手法。唐代的白居易在庐山之麓建草堂,以山为借景,尽收眼底,这种巧妙的手法, 到明末计成将其总结了出来,可见古人是一直沿用的了。这说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将永远为人们所应用。由借景也产生了选址问题、布局问题等,所谓大处着眼、全局观点、因地制宜,运用得好,气势神韵皆出。帝王之都,名园之基,无不首先重视借景。
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其理与画理相通,就是将自然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原则不论中西与古今,我想总不会变的吧。建筑物在中国园林中,占主要地位,这是肯定的,但从园林史来看,我认为它的发展是由少到多的,清代的园林建筑比重肯定比元明多,而且运用得更巧妙,空间分隔更灵活。这与造园的速度有关,计成在《园冶》中早说过,“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为了追求园林早日竣工,在求得较好的地形与借景有利的条件下,基地上如有若干大树古木,即可以大量建筑物安排组合其间,名园指日可成矣。苏州留园,在盛氏购入后,便添加了大量建筑物。 建筑物在园林中占如此主导地位,在今日造园时还可有所借鉴,它不但在造园上起艺术作用, 而且在快速造园这一方面也见显著效果。
我认为园林创作既是综合性艺术,又是综合性科学,其涉及知识面之广,变化之多,不难理解。如果说不先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进行一些研究,要创作一个园林,或是另开一条新的造园道路,恐怕很困难,要走许多弯路。目前出现的许多园林小品书,无异于熟食店的冷盆,光靠这些是做不出整桌名菜的。不经过一番理论的研究与分析,要谈继承与革新, 有若缘木求鱼,是于事无补的。
中国造园有一些常见的手法,如“园必隔,水必曲”,这在中国园林中最为常见,然而西方园林用树丛,用流水也可以成隔与曲,表现的境界却有所不同。中国的园林,尤其私家园林,范围又那么小,小中见大,含蓄不尽。如果将它放大了,意境随之变更。木结构的亭榭,放大了又不顺眼,苏州拙政园东部那座巨亭就是失败的例子。近年来亦知道大园林不分区不成,亦就是用大园包小园的手法,化整为零,分中有合。这种手法正尝试用于新园林。
我在《说园》中总结出了“动观”与“静观”的理论,这原是古代哲学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 我深信不论中西园林,都不自觉地在运用着,至于运用得好与坏,那要看设计者的水平了。
近来有许多人错误地理解园林的诗情画意,认为这并不是设计者的构思,而是建造完毕 后加上一些古人的题辞、书画,那真是贻笑大方了。设计者若对中国传统国画、诗文一无知 晓,如何能有一点雅味呢?因此如果对中国园林理论与历史作一些研究,是有助于园林创作 的。
(节选自陈从周《贫女巧梳头——谈中国园林》,有删改)
材料二:
“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有些设计成功的园林,人入其中,翘首四顾,顿觉心旷神怡,妙处难言。一经分析,便可看出,主要还是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借景” 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国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不过,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才由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夫借景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清初李渔《一家言》也说“借景在因”。
“景”既云“借”,当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的园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色。初期“借景”,大都利用天然山水。如晋代陶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妙处在一“见”字,盖从有意无意中借得之,极自然与潇洒的情致。
“借景”亦因地不同,在运用上有所异,可是妙手能化平淡为神奇,反之即有极佳可借 之景,亦等于秋波枉送,视若无睹。至于杭州、扬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 与“借景”,苏州、常熟、嘉兴诸园,更有“借景”园外塔影的。
(节选自陈从周《建筑中的“借景”问题》,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园林创作的背后,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继承与革新中国造园艺术,要注意加强 中国园林理论与历史的研究。
B. 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而清代造园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建筑物在园林中的运用越 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C. “借景”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手法最早是唐代白居易在庐 山建造草堂时开始使用的。
D. 中国古代思想家根据造园的特点总结出了“动观”与“静观”的理论,这一理论现今 在中西园林中都有所运用。
2. 下列对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明代造园大师计成所著的《园冶》是一本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书中对中国古代造园 所运用的“借景”手法作了总结。
B. 中国园林最为看重意境,如果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对中国传统国画、诗文、哲学等没 有较深的造诣,会制约其造园创作。
C. 中国园林讲究小中见大,含蓄不尽,因此不能建造面积较大的园林,否则就会如苏州 拙政园东部新建的巨亭一样失败。
D. 中国园林的“借景”初期是利用天然山水,但是随着“借景”手法的发展,所借之物 越来越丰富,也可以借人造之景。
3. 下列关于扬州园林和建筑的说法,不.属.于.“借景”的一项是(3 分)
A.个园秋山,山顶筑亭,人在亭中,群峰移至脚下,北眺绿杨城郭诸景,一一招入园内。 B.宝应纵棹园的八宝亭洞开四面,与近处的亭榭曲廊,松竹梅柳一起构成四幅框景图画。 C.五亭桥又称莲花桥,因其五亭错落有致,相互辉映,从空中俯瞰,就像是盛开的莲花。 D.被称为“南方大雁塔”的高邮镇国寺塔矗立在京杭运河之中,形成塔影落波尖的美景。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
5.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评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 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请结合材料和你对宝玉的了解,分析其作出如此评价的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冲 (犹豫地)爸爸。
朴 (知道他又有新花样)嗯,你?
冲 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朴 什么?
冲 (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朴 哦。
冲 (鼓起勇气)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
[四凤端茶,放朴面前。
朴 四凤,--(向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四 煎好了。
朴 为什么不拿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