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份打包 含答案)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古代诗歌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时演练.doc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古代诗歌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时演练.doc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古代诗歌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4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时演练.doc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古代诗歌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演练.doc
专题四 学案二 第2讲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赤亭、轮台均在新疆,李副使赴碛西途经此地。③祁连城:在甘肃省张掖市西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本诗塑造了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结合全诗从三个角度分析这一形象。(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秋日再寄
[唐]晁采①
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②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③定不如。
【注】①晁采:唐代宗大历时女诗人。②浪:没有拘束,不受限制。③肠断寒猿:典出自《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珍簟生凉”与“梧叶雨声疏”,紧扣了题目中的“秋”字,突出了初秋的特点。
B.首联中的“觉”与“惟觉时之枕席”之“觉”,意思相同,刻画的状态也
……
专题四 学案二 第3讲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凝香斋①
[宋]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后面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的。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齐州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使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激荡,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
伴云来•天香
[宋]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
专题四 学案二 第4讲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
2.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
江南柳•隋堤远
[宋]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
……
专题四 学案二 第5讲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九 日①
[唐]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