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10字。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速读文本,勾画新闻要素,概括新闻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新闻背景和事件背景,总结归纳新闻评论的特点,学写新闻评论。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热爱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总结归纳新闻评论的特点,学写评论。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学生已经通过教材学习了《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等新闻,初步积累了新闻文体常识,了解到相关新闻体裁。本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新闻类型——新闻评论,完善新闻这一文体的知识系统。“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速读、跳读为主要阅读方法,因此,这节课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建立大语文观念。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消息,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预习检测
1.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文题指出了国行公祭的初衷,也揭示了这篇评论的观点,警醒意义鲜明。
2.相关链接
(1)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
南京大屠杀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介绍“国家公祭日”由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3)“钟声”
既是“中国之声”简称的谐音,又暗含“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
4.文体介绍:通讯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等进行说理,从而起到影响人们思想,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闻体裁。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宝鼎(dǐng) 初衷(zhōng)杀戮(lù) 篡(cuàn)改
抵赖(dǐlài) 妄(wàng)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