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30字。
修身与养性:阐释“孔孟之道”
【专题解释】
本专题以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主,辅以联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等,管中窥豹,梳理“孔孟之道”的核心理念“仁”,并进一步探讨“仁”与“礼”的关系,尝试辨析孔孟“仁学”思想的差异。
【预习任务】
1.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疏通文言字词,掌握文章内容。
2.拓展阅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学有余力者建议阅读《论语》《孟子》等相关著作。
3.借助网络等工具收集相关文献材料,了解“孔孟之道”的相关文化知识,并为“孔孟之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解释。
4.孔孟对“仁”的认识有何不同?拟写几点你的看法。
【学习任务】
导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的思想、学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因而常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孔孟之道”就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
任务一 觅径
1.文本阅读:诵读《大学之道》,结合“知识支架”,尝试小组合作翻译。
知识支架: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顶真手法是古典文献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很多使用顶真修辞的句子我们都耳熟能详,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顶真手法上递下接,结构紧密,可以使语气紧凑,语意贯通,读来给人和谐流畅之感,具有节律整齐之美。
2.提炼概括:《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重要思想的重要著作,《大学之道》提出了“三纲”“八目”,请提炼课文信息填至以下横线处。
“三纲”: 、 、 。
“八目”: 、 、 、 、 、 、
、 。
3.小组讨论: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思考二者在儒家思想中分别侧重哪个方面。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侧重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也就是可以达成怎样的目标。“八目”,即格物、致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